book-title::生活的藝術 author:: 葛印卡 S.N. Goenka up:: [[Topic - self image How you want yourself to be - Internal Image]] summary::
生活的藝術
progress ::
link to current note:
table without id
link(file.link, title) as "title",summary, up,status,
date
where contains(this.file.inlinks, file.link) or contains(this.file.inlinks,file.link)
sort date desc
graph LR
MyApp --> DB(fa:fa-database MySQL)
style DB fill:#00758f
序文
- how to describe 葛印卡老師 as a person and how you want youself to be #card * 實事求是 * 機智敏銳地處理日常事務 * 任何情況之下,保持超凡的平靜心 * 平靜之外,並對眾生深具慈悲 * 他的幽默感 ^7xzzag
- thats what I want myself to be ^1684405521229
葛印卡老師本人,就是內觀特質的最佳例證。==他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能機智敏銳地處理日常事務,又能在任何情況之下,保持超凡的平靜心。平靜之外,並對眾生深具慈悲,對任何人都能悲憫其情。他絕不是不苟言笑的嚴肅長者。他的幽默感,展現在他的教導當中==。參加過課程的學生都難以忘懷他的微笑、爽朗的笑聲、以及他常掛在嘴邊的話:「要快樂!」很顯然地,內觀為他帶來了快樂,他殷切地希望,藉著教導大家這個方法,來與大家分享他的快樂,因為內觀使他受益良多。
- why 葛印卡老師堅持 禪修絕不可變成做生意 #card because it will pollute the movie and [[incentive bias]] is very powerful for an organisation
為了保持==方法的純淨==,葛印卡老師堅持,禪修絕不可變成做生意。他所指導的課程以及內觀中心,都是完全非營利性的。他本人對所做的工作無論直接或間接都不收取任何報酬;他所授權、代表他指導內觀課程的助理老師也是義務服務。他弘揚內觀法,純然是對眾生的服務,是為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1684405521232
- why the author think where is the universe ? #card universe only exist when we use our body and heart to feel , only at present, otherwise it is only a beleive or concept
- animal spirit is use your body and heart to feel the thing
但是事實上,==只有當我們每個人用身心去體驗時,宇宙才真正存在==。宇宙從來不在別處;它一直就在當下。探索我們自身的當下,即是探索這個世界。除非我們仔細探究內在的世界,否則我們對==它的了解,只止於信念,或是知性的概念而已==,而永遠無法知道實相。然而,藉著觀察自己,我們就能夠直接體悟到實相,並且學會用正面、積極的方式來應對。 ^1684405521233
-
what is 內觀 英文 #card Vipassana ^1684405521234
-
what is 內觀 在巴利文意思 #card
洞見
==內觀(Vipassana-)在印度古老的巴利文中,是「洞見」的意思。== ^1684405521235
另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就是,==觀察自我所得來的實相不可能都是令人愉快、喜悅的。一般說來,我們對自己的想法都是非常有選擇性的==。 但是內觀這個方法,是從每個角度觀察實相。內觀者面對的,不是一個小心修改過的自我形象,==而是整個未經刪剪的真象。真象的某些層面一定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然而,另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是:==困難都會過去。到了某個階段,學員學會不費力地精進,放鬆而警覺、參與而不執著。他們不再掙扎,而能全神貫注於練習之中==
- how mediation can bring long lasting change #card by elimnate the stress in your mind related to things you dont want to face, like tension in the things
==內觀者除去心中部份的緊張壓力,就能享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內觀的過程帶來內在深處的改變,這種改變在課程結束之後仍持續下去 ^1684405521236
你可以研究世界上所有的「XX學」,但是如果你不學游泳學,你所有的研究都是沒用的。你可以讀或寫有關游泳的書,你可以從各種理論層面去辯論,但是如果你拒絕親自下水,這些對你又有什麼用呢?你一定得學會如何游泳才對。
第一章 探索
- what one do when they dont feel happy ? #card one will dump the pain to tothers
==我們不會將自己的不快樂只侷限在自己的身上;反而不斷地將自己的痛苦傾倒在他人的身上。一個不快樂的人,會使得他的周遭,充滿焦慮不安的氣氛,任何人進到那個環境中,也會感到激動和不快樂==。就這樣,個人的緊張不安,匯集成整個社會的緊張不安 ^1686825445999
- what does the central thing budha teach ? pain and how to stop pain
我一向所教導的,==就是苦和苦的止息==。(註一)==佛陀不談任何與離苦==無關的話題。
- walk the talk
個人對真理的親身體驗才是最佳憑據,不應該單憑信仰就接受任何東西,而應細察它是否合理、實際、有益。同樣地,我們也不能僅藉推理檢視的方式就在知性上完全接受某種教導。如果我們想從真理中獲益,==就必須直接去體驗。==
- Ankor to yourself,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你們每個人,應當以自己為島嶼,以自己為歸依,不以任何他物為歸依處;以真理為島嶼,以真理為歸依,不以任何他物為歸依處==
- what should we use for guide in our life ? #card truth, and experienced truth
生命中唯一真正的歸依、唯一可以立足的根基、唯一能夠給我們適當的引導和保護的,==就是真理、法、自然的法則,由自己親歷親證的真理。== ^1684405521237
歌功頌德並不是對覺者恰當的讚揚方式,也不是表達敬意的好方法。若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能夠堅定不移、自始至終走在法的大道上,以正確的方式努力修持,才是對覺者至高無上的敬意
- what does the author argue the only way to experience the truth #card meditation,內觀照
==唯一能夠直接體驗真理的方法,就是向內觀照==,觀察自己。有生以來,我們早已習慣向外看。我們總是對外在的人與事深感興趣,卻很少檢驗自己,檢驗我們的身心結構、我們的行為、自身的實相。因此,我們對自己始終一無所知。我們不瞭解無明(avijja)對我們造成多大的傷害;也不知道,==我們一直都被自己內在未覺知的力量所奴役==。 ^1684405521238
- how to reduce stress use mediation by eleminating the acculated stress
我們看清==累積在內、令我們一直焦躁不安、痛苦煩惱的緊張壓力==;而且我們也體認到,它們是可以去除的。漸漸地,我們==學會如何讓它們分解消融==,而我們的心就變得清淨、祥和、快樂。 ^9shnhv
第二章 起點
- what budha’s claim of the nature of everything is change and empty related to science ? #card because things are compose of atom , and atom is compose of quarks and at the root level, these things comes and goes
,是由許多次原子微粒和空間所構成的。==更有甚者,即使這些次原子微粒,也不是具堅實性。一個次原子微粒存在的時間,比一兆分之一秒還要短暫。這些粒子持續不斷地生起、滅去,存在又逝去,就像一股振動之流。這就是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所發現關於身體以及所有物質的最終實相== ^1684405521239
- what does budha think how the heart operates in 4 steps ? #card * 認知 - 識蘊 * 辨別 - 想蘊 * 感受 - 受蘊 * 習性反應 - 行蘊
就像審視他的身體一樣,佛陀檢查他的心。他發現以廣泛、全面地來看,心是由四種運作過程所組成的:==認知==(vin
na-n<a,識蘊),==辨別==(sanna-,想蘊),==感受==(vedana-,受蘊),以及==習性反應==(san[kha-ra,行蘊)。 ^1684405521240
- what does 認知(識蘊) do ? #card it is the receiving part
第一種運作過程是認知(識蘊),是==心接收的部份==,是一種==未辨別的覺察或認知的作用== ^1684405521241
- whjat does the 辨別 - 想蘊 process do ? #card it is the name it processs
第二個心理運作過程是辨別(想蘊),是一種辨識的作用,這個部份是辨別識蘊所接收下來的任何東西。==它將輸入的原始資料,予以分辨、命名、歸類,並且做出正面或負面的評價。== ^1684405521242
- what does the 感受(受蘊) do #card it is the reaction of receiving things
接下來的部份是感受(受蘊)。事實上,每當接收到==任何訊息,感受立刻生起。它是一個訊號,表示某件事情正在發生。只要不對訊息加以評價,感受就會保持中性==。但是,一旦對輸入的資料賦予價值判斷,感受就隨之變得愉悅或不愉悅。 ^1684405521243
- mind is a flow of events
而只是時時刻刻不停流動的過程。沒有真正的「眾生」,只是不斷的流動,不斷形成的過程。當然,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必須與人相處,彼此將對方或多或少視為有既定的、不變的本質。我們必須接受外在的、表面的實相,否則的話,就完全無法過日子了。外在的實相是一種實相,但只是表面的實相
- how to stop people hurting you #card
by keep a peaceful mind and kind heart
如果你心懷怨恨和憤怒,就會讓情況更惡化。==除非你的心是平靜安祥的==,否則你無法對這樣的人心存善意 ^1684405521244
心是存在整個身體嗎?是的,整個身體都包含了心 ,在潛意識裏產生的壓力會不斷地增加,遲早會在意識的表面呈現出來。 兩者都不是。事實上,「乘」這個字的意思,是指能帶你到最終目標的交通工具,
第三章 苦的直接起因
- what is 業 means ? #card 行為 ^1686825446006
業(kamma)這個字(或是它較為人知的梵文字 karma),然而「業」字面上的意思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是因,遭遇則是果
佛陀曾說:==你是自己的主人,你創造自己的未來.==
三種行為
- what is 3 type of 業, and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card
- 身體的行為(身業)
- 言語的行為(語業)
- 意念的行為(意業)
意念的行為,才是真正的「業
行為(業)有三種:身體的行為(身業)、言語的行為(語業)、意念的行為(意業)。身體和言語的行為,會因為意念的不同,而產生完全不同的果報 所以意念的行為,才是真正的「業」,才是會在未來產生果報的原因。佛陀了解這個真理,他說: ^1686825446011
在痛苦形成的過程中,四蘊或多或少都與痛苦的生起有關,不過前面三者基本上是被動的。識蘊(認知)只是接收經驗的原始資料;想蘊(辨別)是將資料加以歸類;受蘊(感受)展現出前兩個步驟的發生。這三者的任務只是將輸入的訊息加以吸收。但是一旦心開始生起習性反應(行蘊),就由被動轉變成喜愛或厭惡了
- what is the the cause of of pain? #card 心的習性反應, reinforced and accumlated with each reaction
==真正的「業」––––也就是痛苦的真正起因––––是心的習性反應==。一閃即逝的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可能不是非常強烈,也沒有顯著的果,但是它卻會有==累積的效果==。==每分每秒習性反應、重覆不斷地發生,每重覆一次就更加強烈==,最後就形成貪愛或是瞋恨。這就是佛陀在他第一次開示中所稱的「渴愛」(tanha),其字面上的意思是「渴」:是內心對眼前沒有的東西,一種永無止境的貪求習性;同時也意味著對於現狀,有著同樣強烈而難以撫平的不滿(註五)。貪求和不滿愈強烈,對我們的想法、言語、以及行為的影響就愈深––––也因此製造更多的痛苦。 ^1686825446017
在年終,我們頂多只能記得==那年印象最深刻的一、兩件。像這種深刻的習性反應,非常危險,會導致很大的痛苦。==
-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press and obseve anger ? #card supress - try to hide it from other obseve - just accept and see it
不是。無論發生什麼事,你學會只是客觀地觀察。如果一個人生氣了,卻想要==隱藏他的憤怒==,忍氣吞聲,那麼,沒錯,那就是壓抑。但是,如果你只是觀察憤怒,你會發現它自然而然就消逝無蹤。學會如何客觀地觀察憤怒,你就從憤怒當中解脫出來了。 ^1686825446023
擁有財富又享有真正的快樂––––這才是善業。無論你是否富有,最重要的是快樂。
- how to turn 習性反應轉變為正面行動 #card stop react, start act with a balance stance
我們==不要起習性反應(react)==,而要學習以==平衡的心去採取行動(act==):內觀者並不是要變成像植物一樣靜止不動,而是要學會如何積極正面地採取行動。如果你能將你的生活模式,從習性反應轉變為正面行動, ^1686825446032
第四章 問題的根源
- what is root of pain ? #card it is the attachement to 這個身(色蘊)和心(識蘊、想蘊、受蘊、行蘊)的過度執著=
對五蘊的執著是苦,就非常深的層面而言,痛苦是==我們每個人對於這個身(色蘊)和心(識蘊、想蘊、受蘊、行蘊)的過度執著== ^1686825446040
執取
-
Dopamine
-
why budha argue 只要我們有貪愛,我們就永遠不可能快樂 #card
because craving (dopamine) creates a good feeling, and we hope good feeling continuous. so we create more craving .and it becomes a loop ^1688638461577
==所執取的對象其實是次要的==,事情的真相是,==我們渴求這種貪愛的狀態能不斷地持續==,==貪愛==本身又會在我們身上==製造出愉悅的感受==,而我們希望這愉悅的感受能不斷延續。結果,貪愛成為我們無法打破的習慣 我們永遠無法止息貪愛。而==只要我們有貪愛,我們就永遠不可能快樂==^l3phjo
- what is a good mental model for self ? #card
self is a field and will interfer with others field ^1688638461583
==另一個很大的執著,就是對「我」的執著==,這個自我、==這個我們認同的自我形象我們像是周圍滿佈鐵屑的磁鐵==:自動地將鐵屑以自己為中心排成圖形;我
==每個人所製造出來的圖形,都會被別人的磁場所干擾,而我們自己也會被吸引或排斥。其結果只有不快樂與痛苦==。
==但是事實上,「我」和「我的」遲早會分道揚鑣。離別的時刻一定會來臨。當時候到了,若對「我的」的執取愈深,痛苦就會愈強烈。==
更進一步地延伸執取,==就是對「我的見解、信仰」的執取==
緣起法則
- how 習性反應的發生 root? #card
我們感覺到愉快的感受,便開始喜歡它;我們感覺到不愉快的感受,便開始討厭它。
:==感受的生起,是由於接觸––––眼睛接觸到影像 ;== ==心接觸到念頭、情緒、想法、想像或記憶。== ^1689939814417
分析他自己本身而發現執取的形成,是由於剎那剎那喜愛與厭惡心理的習性反應。這些短暫、無意識的心理反應,一刻接著一刻地不斷重覆、加強,形成強大的引力和推力,形成我們所有的執取。執取其實就是剎那剎那的習性反應所發展出來的形態。這就是痛苦的直接成因。 他深入觀察之後看出,==習性反應的發生,是由於感受==。我們感覺到愉快的感受,便開始喜歡它;我們感覺到不愉快的感受,便開始討厭它。 :==感受的生起,是由於接觸––––眼睛接觸到影像 ;== ==心接觸到念頭、情緒、想法、想像或記憶。== 。每當某種對象物體或現象接觸到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之一,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就生起了。 是由於「識」,這是一種將世界分為能知和所知、主體和客體、「我」和「他」的認知行為。由這種劃分,就有了個體的「出生」。每一個片刻,識一生起,就有某種特定的身、心的形式。在下一個片刻,識又變成一個稍微不同的形式。在人整個存在的過程中,==識不停地流動、變化。最後到了死亡的一刻,識仍不停止、毫不間斷==
- how the conscious could be really is ? #card
it is 心識之流的生起,是由於習性反應。心片刻不停地起習性反應,每一個習性反應都是心識之流的推動力,使它延續到下一刻。習性反應愈強烈 ^1689939814420
- that could be the original of conscious too
那麼,是什麼形成這心識之流呢?他看到,==心識之流的生起,是由於習性反應。心片刻不停地起習性反應,每一個習性反應都是心識之流的推動力,使它延續到下一刻。習性反應愈強烈,它供給的推動力就愈大==。
- mum’s case it is almost like surfing
。==但是剎那剎那好惡的習性反應,如果強化成為貪愛或瞋恨,它的力量就增強,使心識之流持續好幾個片刻、好幾分鐘、甚至好幾個小時。如果貪愛、瞋恨的習性反應更進一步加強,就會讓心識之流持續數天、數月或是數年。如果一個人終其一生,都不停地重覆、強化某些習性反應,這些習性反應所形成的力量,會讓心識之流,不僅從此刻持續到下一刻、從一天持續到另一天、從一年持續到另一年,甚至從此生持續到來生==
- why 習性反應的發生 ? #card it is because of 無明, 對所謂的「我」的這個現象的愚昧無知 ^1689939814421
而這些習性反應是由何而生呢?他觀察實相的最深層而了解到,==習性反應的發生,是由於無明==:
終於,==他清楚了解真相:痛苦始於對自己本身的實相無知、對所謂的「我」的這個現象的愚昧無知。而苦的下一個起因,就是心的習性反應==。我們被無明所蒙蔽而累積貪愛、瞋恨的反應;盲目反應發展為執取,導
離苦之道
- how to clean your self ? #card
==你做了不對的事情,就染污了自己;不做不對的事情,就淨化了自己== ^1689939814422
- how could you reduce your 習性反應 #card by accepting your responsibility to it ^1689939814423
==你做了不對的事情,就染污了自己;不做不對的事情,就淨化了自己== 每個人對於造成自己痛苦的習性反應,都要負起責任。==承擔自己的責任,我們才能學會如何滅苦。==
連續的存在之流
輪迴是一個重複的循環,是前世和來世的延續。我們的行為是驅使我們生生相續的動力。每一生的卑下或高貴,取決於我 們過去行為的低劣或高尚
我們目標應該是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當我們將自己從痛苦的循環中釋放出來,就會體驗到純然的快樂,遠勝於任何世== 俗的享樂。佛陀教導我們就在此生體證此種快樂的方法。
第五章 戒的訓練
- How to clean yourself by budha’s term
於是佛陀說: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 what is good act and bad act according to budha ? #card
==任何行為,若會傷害他人、或是干擾到 他人的安祥和諧,就是不好的行為==,也就是惡行;==而任何可以幫助他人、令他人安祥和諧的行為,就是好的行為,也就是善行。== ^1689939814424
。佛陀不用這些狹隘的解釋,他提出了一個分辨善惡好壞而可以放諸四海皆準的方法:==任何行為,若會傷害他人、或是干擾到 他人的安祥和諧,就是不好的行為==,也就是惡行;==而任何可以幫助他人、令他人安祥和諧的行為,就是好的行為,也就是善行。== 再進一步來說
- what is 八聖道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card
戒(sila)是道德修養的訓練
、定(sama-dhi)是專注力的訓練,培養念念分明的能力
、慧(panna-)也就是培養清淨的洞察力,以照見自己的實相
^1689939814425
==八聖道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的訓練,也就是戒(sila)、定(sama-dhi)、慧(pan
na-)三學==。==「戒」是道德修養的訓練,== ==戒除所有不良的言語和行為==;==「定」是專注力的訓練,培養念念分明的能力,讓我們能夠主導並且控制自己的心念==;==「慧」是智慧,也就是培養清淨的洞察力,以照見自己的實相。==
持戒的重要性
-
what is the reason to 持戒 #card
- because 因為不良的言行舉止,不僅會傷害到他人,也會傷害到我們自 己
- 我們一旦做了壞事,心 中就會忐忑不安,失去平靜 ^1689944853123
但是事實上,==我們之所以要持戒,是 因為不良的言行舉止,不僅會傷害到他人,也會傷害到我們自 己== 。試想當一個人做了壞事––––侮辱他人、殺生、偷盜、強暴等惡行––––卻希望自己心中不受任何煎熬、不起任何貪愛與瞋恨, 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持戒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我們都希望能深入觀察自己,培 養洞察力,以照見自身的實相,這有賴一顆非常清明平靜的心。 一池水若是攪擾不定,就無法看清它的深處;同樣地,想要往內 深觀,==就需要一顆平靜而不受干擾的心。我們一旦做了壞事,心 中就會忐忑不安,失去平靜。必須遠離諸惡行,心才有可能變得 安祥,也才能夠開始往內深觀。==
對於過著世俗生活的凡夫而言,要修正語與正業的方法,就是持守五戒,也就是(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 邪淫、(四)戒妄語、(五)戒酒、戒除麻醉品。五戒是道德行
- what is 凡夫五戒 #card
- 戒殺生、(二)
- 戒偷盜、(三)
- 戒邪淫、(四)
- 戒妄語、
- 戒酒 ^1689944853132
八聖道中有三部分是屬於持戒的訓練:正語、正業和正 命。
正語(正當的言語)
- what is 正語 ? #card
說話誠實坦白、正直可靠;化解爭端、促進團結。以和諧為樂、以和諧為貴,製造和諧的氣氛。用詞柔 和、悅耳、仁慈、溫柔、有禮、合宜。根據事實 ^1689944853139
佛陀曾說: 修持正語的人:說話誠實坦白、正直可靠;化解爭端、促進團結。以和諧為樂、以和諧為貴,舌燦蓮花,製造和諧的氣氛。用詞柔 和、悅耳、仁慈、溫柔、有禮、合宜。根據事實、權衡輕重、遵循法 理,在恰當的時機才開口說話。所言皆值得傳頌、合時合理、謹慎恰 當、振奮人心。(註三)
正業(正當的行為)
-
what is 正業 ? #card 正當的行為, 干戈不興,避免傷害任何生命 ^1689944853144
- dont hurt and let other gain
干戈不興,避免傷害任何生命;充滿慈愛,為眾生謀福;光明磊落,清淨地過活。(註四)
正命(正當的謀生)
- what is 正命(正當的謀生)#card the work you do is to be a useful for others, and help others
我們工作所得的報酬,是用來維持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若是行有餘力,至少應將其中一部分回饋社會,為眾生謀福利。 所以==只要從事的行業,是為了在社會上做一個有用的人,以維持生計、同時幫助眾人,那麼這份工作就稱得上是「正命」==。 ^1689944853154
==如果你真心想修行有成,就必須遠離所有麻醉品(酒或迷幻藥等),這是無數修行者的經驗之談。西方人對不邪淫和不飲酒這 兩條戒律特別需要了解。==
肉食算不算是犯戒? 答:不算,除非你自己親手宰殺。如果菜餚中恰好有肉食,而你享受其滋味就像你享受其他的食物,這樣並沒有犯戒。但由於肉食,你間接鼓勵他人犯戒殺生。並且在較細微一點的層面來說,肉食會造成對你自己的傷害,因為動物時時刻刻生起貪瞋,卻沒有能力自我觀察、淨化其心。牠們的肢體組織充斥著貪瞋。當你吃肉食時,你就會吃進這些。內觀就是為了要根除貪瞋,所以避免吃這類的食物是有益的。
- why you need to make money ? #card
because you need to be honest to work and make up be responsible for your expense or doing ^1689944853160
就內觀者而言,賺錢怎能算是可以接受的行為呢? 如果你修行正法,即使沒賺錢,也會快樂。如果你賺了錢但不修行正法,你還是不會快樂的。法比賺錢重要。人生於世,必須自 食其力,必須誠實而努力地工作賺錢,這樣做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應該依法而行。
真正想透過正法來改變自己生命的人一定要謹慎地守戒
戒律
要修正語與正業的方法, 就是持守五戒,也就是(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 邪淫、(四)戒妄語、(五)戒酒、戒除麻醉品。五戒是道德行 為的基本要求。任何想修持正法的人都應該遵循
-
this is dopamine fasting
-
what is 八戒 #card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 (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 邪淫、(四)戒妄語、(五)戒酒、戒除麻醉品
- 五戒中的「戒邪淫」,由不可從事不當的性行為, 改為不可從事任何性行為(戒淫)
- 三戒:戒除不當時間 的吃食(亦即,要過午不食)
- 戒除感官的享樂及身體外表的裝 飾
- 戒除使用華麗的床舖
為的基本要求。任何想修持正法的人都應該遵循。 ==在一生中,有時有機會把俗務暫置一旁,或許有幾天,或 許只有一天,來專心淨化內心,尋求解脫。這段時間是慎重修持 正法的好時機==,因此言行上必須比日常生活中更為小心謹慎。要 注意避免任何會干擾淨化內心的行為。所以這時要遵守八戒,包 括基本的五戒。五戒中的「戒邪淫」,由不可從事不當的性行為, 改為不可從事任何性行為(戒淫)。再加上三戒:戒除不當時間 的吃食(亦即,要過午不食);戒除感官的享樂及身體外表的裝 飾;戒除使用華麗的床舖。戒淫及增加的戒律是為了促成往內深 觀所需的平靜與警覺,有助於心不受外界的干擾。在密集修習正 法的課程中才需守八戒,課程結束,在家可以用五戒做為行為的 準則。 ^1689944853166
- what is 戒 meaning #card
[[deliberate practice]] ^1689944853172
「戒」的字義就是「增強訓練的步驟
- what is the importance of 持戒 #card
to keep your heart and body calm ^1689944853179
持戒是正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持戒,在法的道路上不 會有進展,==因為心會太過激動、焦躁而無法探索內在實相==。有些 人說無需持戒也可能修養心性;無論他們怎麼做,這些人並非遵 守佛陀的教導。不持戒,有時可能體驗到忘形恍惚的各種狀態, 並認為這是靈修的成就,那就錯了。不持戒,我們絕不能離苦得 解脫,也不能體驗最終的真理實相。
- what 不執著 is like ? #card
when you fail, you can laugh at it and dont mind , and try another method. but if failure let you depress and hurt, keep you think about it , it is attachment ^1689944853185
如果你做錯了,接受它,下次不要重覆同樣的錯誤。如果又失敗 了,你笑一笑,再試試別的方法。如果==你能在面對失敗時,一笑 置之,並不執著。但如果失敗使你沮喪憂傷,成功讓你得意忘 形,你就是執著。==
- what should you insist
那麼說來正當的行為,只是你所做的努力,並不是結果? 答:不是結果。如果你的行為是好的,結果自然就會是好的。正法自 會處理結果的事。我們沒有能力去選擇結果,但我們可以決定自 己的行為。只要盡你的能力去做就對了。
- why follow your heart could be wrong #card
if you act on your heart’s hatred, you will feel the anxiety if you act on your heart’s greed to pleasure, thats on the outer layer and you can still feel the anxiety inside ^1689944853199
人們常說:「只要感覺好那就準沒錯。」 答: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真相。當你因憎恨而行動,你自然會覺察到 心中的焦慮、煩亂。當你因貪愛而行動,心的表面雖然顯得愉 悅,但內心深處仍有焦慮。你的愉悅是出於無知。如果你知道這 樣的行為會造成多大的傷害,自然你就不會這麼做了。
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完全沒有改變,仍然煩躁不安,病苦不已,因 為他們只是把內觀當遊戲在玩,就像玩其他遊戲一樣。這樣的人 是真正的失敗者。真正想透過正法來改變自己生命的人一定要謹 慎地守戒!
定的訓練
-
why only 戒 is not enough #card
because by 戒, we try to control our ‘outside’, ie spoken words and action, but didn’t address our inside, the cause of all these “fire”. if we only do 戒 then it only sinks to the subconscious and could erupt
-
The limitation of 戒, only triming doesing work
藉著持戒,我們企圖控制自己的言語和外在的行為。然 而,苦的起因卻來自我們內在的行為。==如果我們的內心仍舊在貪 愛瞋恨等有害的情緒中翻滾煎熬==,那麼只限制外在的言語和行 動,是毫無用處的。貪愛瞋恨,絕不可能離苦得樂的,遲早貪愛 瞋恨,會如火山一般爆發出來,使我們犯戒,傷人又害己。 ^1689944853208
- how to deal with addiction #card
need to use mediation to clean the cause ^1689944853215
- how to stop 不當的意念行為 #card
use 修(bha-vana-)的方式–––– 從字面上來說,「修」指的是「心的開發培養」;一般的說法, - 禪修」(meditation)
然而,如果 我們能停止不當的意念行為,那麼要遠離外在不當的言行舉止, 就變得輕而易舉了。==因為問題是出在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必須從 心的層次上著手。== 為了要做到這點,我們必須採取修(bha-vana-)的方式–––– 從字面上來說,「修」指的是「心的開發培養」;一般的說法, 一般的說法, ==就是「禪修」(meditation) 他用這個字眼時是指為 了使心集中及淨化而採用之特定的心智訓練的方法。==
- what does 禪修包含 2 parts ? #card
- 修定」也被 稱為「修止」;學著去掌握理的 運作過程,做自己心的主人。==
- 「修慧」則被稱為「修觀」(修習內觀)
==禪修包含「修定」和「修慧」二部分的訓練==。「修定」也被 稱為「修止」;而「修慧」則被稱為「修觀」(修習內觀)。禪 修之道始於修定,==它是八聖道的第二階段,就是學著去掌握理的 運作過程,做自己心的主人。==
八聖道中有三個部分是修定的訓練:正精進、正念、以及 正定。
正精進
- why need to practice focusing the mind to be able to 檢視自身最細微實相的工具 #card
because need to focus the mind to check outselfs
我們必須使心力增強,才能讓心變得堅定不移,成為最有用 的工具,來檢察我們自己本質中最細微的層次,揭開並除去我們 的習性。==一個要為病人診斷病情的醫生,會先採集血液樣本,放到 顯微鏡底下。在檢視樣本之前,他必須先將顯微鏡對焦並固定 才能開始檢查樣本、找出病因、並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對症下 藥。==同樣地,我們也必須對準心的焦點,專注地置心一處,這樣 才能將心變成檢視自身最細微實相的工具。== 入出息念」(a-na-pa-nasati),亦即「對呼吸的覺知」
一旦安靜下來,將注意力從外在世界轉向內在世界, 禪修者就會發現,自己身上最顯著的活動就是呼吸,就將注意力 導向呼吸:入息和出息
佛陀告訴我們,正精進有四種類型: 第六章 定的前訓言練 / 103 一、防止邪惡不善念頭的生起; 二、去除已生起的邪惡不善的念頭; 三、讓未生起的善念得以生起; 四、讓已生起的善念得以發展,臻於至善之境。(註
正念
- what’s the consequence of not living in the present #card
if you dont live in the present, you will repeat the. previous mistakbe and can’t accomplish the future needs
==如果我們對自己當下的所作所為一無所知,不僅註定要重 複過去的錯誤,同時也絕不可能完成未來的理想==。相反地,如果 我們能培養出覺知當下的能力,==就能以過去為殷鑑,來指引未來 的方向,如此才能夠達成所願。== ==正法就是活在當下的大道。因此,我們必須培養覺知當下 的能力。我們需要一個方法,能讓我們覺知當下的實相==,而「覺 知呼吸」就是這樣的一個方法。修習這個方法,能夠讓我們覺知 當下的自己:現在是入息,現在是出息。藉著對呼吸的覺知,我 們開始覺知當下。
- why breathing is the gate way between consicenous and unconsciousnous #card
將注意力置於呼吸上,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對自己 未知的部分,讓潛意識成為意識。呼吸就像是潛意識與意識之間 的橋樑,因為它的運作方式,既屬於潛意識,也屬於意識
正定
==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可以培養對當下的覺知。而盡可能地 時時刻刻維持這種覺知,就是正定==。 在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專注也同樣重要,但它和正定 (right concentration)不一定相同。我們可能一心專注於情慾,或
為何您教授觀息法時要學員專注在鼻孔處而非腹部? 答:因為對我們來說,觀息法是修習內觀的準備工作。在練習這個內 觀方法時,需要特別的專注,==因此範圍愈縮小==,專
因此,我們繼續將注意力完全放在呼吸上,心變得更專注 時,呼吸就會愈細微,也就愈不易觀察,因此也就需要更努力才 能維持專注。如此不斷磨練自心,培養專注力,讓心成為一個利 器,可以透視實相的表層,觀察到內在更細微的真理。
==正定不應該是心的麻醉,而是要遠離所有的造 作與錯覺==。 佛陀的教導當中,也提及可達到各種禪那(jhana)的境界。 佛陀本身在開悟前,==也曾學習過八種心靈高度專注的禪那境界==。 終其一生,佛陀始終沒有間斷地繼續練習禪那。但是只靠禪那不 能解脫。因此當佛陀教導禪那的時候,他強調這只是用以培養洞 察力的墊腳石罷了
- what is difference between 瑜伽 and 佛法 #card yoga is on sensery training and budasim go up to internal view
所有佛教的禪修方法在瑜伽中都可以見到,請問佛陀所傳授 的有什麼真正的新方法呢? 答:==今日所謂的瑜伽事實上是後期發展的,帕丹伽力(Patanjali)大師 的時代比佛陀大約晚五百年==,由他的《瑜伽經》可看出來自佛陀教 法的影響。當然瑜伽修行在佛陀之前就盛行於印度。佛陀在悟道 以前也曾親身驗證。然而,==所有這些訓練方法均只限於戒與定, 專注力最高只能到第八禪那的境界,但此仍屬於感官體驗的領 域==。而==佛陀發現了第九種禪那,即是內觀,這種洞察力的培養能 使修行者達到超脫所有感官經驗的終極目標==
- how to resolve ego too strong problem #card
- 我發現自己很容易輕視別人,請問什麼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 佳方法?
答:解決的方法就是內觀。==如果自我很強,就會輕視別人,貶低別人 的重要而看重自己==,但==內觀修行會自然地消融自我。當自我消融 了,你就不會再做傷害他人的事==。==只要努力,問題自動就會解決==。
- how to resolve guilt #card
有時候,我會對自己過去所做的事產生罪惡感! 答:罪惡感是無濟於事的,只會對你造成傷害,在==法的修行道上,罪沒有地位==。當你了解自己作為有偏差時,只須接受事實,不必刻意去辯解或掩飾它。==你可以告訴一位您尊敬的人:「我犯了這個錯誤,不過以後我一定會避免再犯。」然後練習內觀,如此你會發現 自己終於可脫離困境了==。
- what is balance do in your life #card
==平衡使你快樂,否則會使你悲傷,願你平衡,快樂。== 問:我以為是「要平衡,要什麼都沒有」! 答:不!不是的,平衡會使你快樂,而非什麼都沒有,當內心平衡 時,你變得正面而積極
慧的訓練
- what does budda call ==潛意識==? #card 「隨眠」(anusaya,潛藏心內底層的不淨煩惱)==
以在修定方面,佛陀的教導和傳統的宗 教並沒有多大的差異 所有宗教都強調道德修養的必要性,並且 也都可以藉著祈禱、宗教儀式、斷食、苦行、或是種種禪坐方式 達到喜悅的境界。這類修行的目的,==只是為了求得高度集中的禪 定狀態,也就是宗教神祕論者所經歷的「狂喜」狀態。== 然而,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平靜,並不是真正的解脫。無庸 置疑的,修定會帶來極大的好處,==但效果只限於心的意識表層==。 早在現代心理學發明的二十五世紀之前,佛陀就已經體悟到==潛意識==的存在,==稱其為「隨眠」(anusaya,潛藏心內底層的不淨煩惱)==
-
what 戒定 is and the limitation
-
what does distraction do 貪愛 和瞋恨 to in budda’s view #card
it pushes in deeper subconstial
佛陀發現,==轉移注意力可以很有效地在意識層面對付貪愛 和瞋恨,但是並無法真正將其去除,反而將它們推進深層的潛意 識中,在那兒它們雖屬於冬眠狀態,卻是一樣的危險==。在心靈的 表層,可能顯得平靜祥和,==但是心底深處卻有如一座潛在的火 山,充滿了被壓抑的負面情緒==,遲早會爆發開來。佛陀曾說: 一棵根深蒂固的樹,即使被砍伐了,仍會生出新芽;==如果貪瞋的 積習未被根除,痛苦就會一再地重現。(註一)==
- what is the two way to deal with 貪、瞋 before buddah and why it doesnt work ?
- 一個是欲樂之路,就是放縱自己去追求 一切感官的享樂
- 選擇是苦行之路,就是自我約束,刻意不去滿足自 己的慾望 because it didn’t deal with the root of the 貪、瞋
只要貪、瞋的根仍存在潛意識中,一逮到機會,它就會發 芽重生,帶來痛苦。正因為如此,成佛前悉達多王子,當時已經 達到了修定所能成就的最高境界,然而,他不以為他已經達到解脫,而決定繼續找尋離苦得樂之道。
==他看出兩個選擇。一個是欲樂之路,就是放縱自己去追求 一切感官的享樂==, 而事實上,世事正是如此變幻無常。這樣的人,內心永遠不安,他們會不斷地追 尋、得到、又失去。未成佛前的悉達多在離開世俗生活、出家修 行之前,曾親身經歷過這條路,所以他知道欲樂絕不是通往安祥之路。
- dopamine fasting
==另一個選擇是苦行之路,就是自我約束,刻意不去滿足自 己的慾望==。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這種自我否定的苦修方式曾 經被發展到極致。苦行者避免所有的享受,並且刻意虐待自己, 讓自己遍嘗煎熬。==苦修所持的理論基礎,是認為藉著自我處罰, 可以克服貪、瞋的習性,從而淨化內心。在全世界的宗教生活 裡,這類苦修是很普遍的現象==。悉達多王子出家之後,曾經歷了 多年的苦行生活,試過多種苦修的方法,直到變得瘦骨嶙峋,仍 不得解脫。他因此體悟到,虐待身體並不能淨化心靈。
如果自我約束是靠 自我壓抑而來,那麼心理壓力會增強至危險的地步。所有壓抑的 慾望會有如洪水一般,在自我否定的堤防後面澎湃洶湧;終有一 天,滾滾洪流會決堤而出,大肆破壞。
但是,如果能將習性反應的根源從心中斬除,那就不用擔 心不良的行為會一再出現,也沒有必要壓抑自己。因為導致不良 行為的衝動已經消失。當我們不再有尋尋覓覓或自我否定的壓力 時,就可以真正生活在安祥之中。
-
why 智慧的訓練(內觀) can stop the pain ? #card
- because it increase the muscle of insight and can learn the true cause of pain
==有一個方法可以讓我們深入內心,剷除貪、瞋、痴的病 根。這方法是佛陀發現的:智慧的訓練,這引導他開悟,它稱之 為內觀,是培養洞察力,以觀察自身的本質。藉著這種洞察力==, 一個人可以辨識並止息痛苦的原因
==戒」和「定」本身雖然有價值,但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開展「慧」。只有開發智慧,才能讓我們在自我放縱和自我壓抑的 兩種極端之間,找到真正的中道==。藉著持戒,我們可以避免做出 不正當的行為,可以避免內心的強烈激動;==藉著修定,我們進一 步使心平靜,同時使心成為一個有利的工具,以便檢查自己;但 是,唯有藉著培養智慧,我們才能透視內在的實相,遠離所有的 無明和執著。== 八聖道中有兩個部分是屬於智慧訓練的範疇,那就是==正思惟和正見==
正見
智慧可分三種:聞慧(suta—maya- pan
na-),思慧 (cinta—maya- panna),以及修慧(bha-vana—maya- panna)。
- what is 修慧 #card
==第三種智慧是來自於個人對真理親身的體驗與領悟。這種修證而來的智慧==,可以改變內心的本質,繼而改變個人的生命
在世俗的事物上,並不一定要用到修慧。例如火的危險 性,只要聽人形容或自己推理一番,就足以確信。如果堅持要跳 進火堆中,才肯接受火會傷人的事實,就未免太愚蠢了。但是, 就法的層面而言,來自於實證的智慧非常重要,因為唯有修慧, 才可以讓我們根除習性反應
- how should we use 聞慧 思慧 #card
==聞慧和思慧的益處在於激勵並引導我們,走向實證的修 慧。如果我們對於聞慧,毫不質疑就接受,它就會成為證得實相 的障礙。同理,如果我們只是滿足於思考、研究及理解真理,卻 不努力去直接體悟==,那麼所有的思慧都將成為解脫的障礙而非助 力。
- 真理 is a reconstruction process
真理只可以在自己身上實踐、去直接體驗。外在的一切總 是不切實際。只有在自身之內,我們才能對實相有實際、直接、 而鮮活的體驗。
修習內觀
- what Vi-passana means #card
==Passana-一字指的是「看」,也就是一般的張眼來觀察==。而 Vipassana-指的是一種特別的觀看:==對自身實相的觀察。必須將 自身的感受當做專注的對象==,對其做有系統、冷靜的觀察才能達 成。這種觀察能揭開身心的全部實相
==為什麼選擇「感受」作為觀照的對象呢?因為透過「感受」 可使我們直接體驗真理。首先,萬事萬物(六塵)必須與我們的 各個感官(六根)接觸,才能顯出它們的存在== #card
首先,萬事萬物(六塵)必須與我們的 各個感官(六根)接觸,才能顯出它們的存在,所以六根可說是 我們經驗這個世界的六道門。而一旦根、塵相對,各種感受就立 刻產生。佛陀形容根塵相對、產生感受的過程如下: ref: ![[Subliminal-How Your Unconscious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1680693920326]]
因 此,==感受是我們經驗世間所有身心現象的關鍵。為了要培養實修 的智慧,我們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真正經歷到什麼,也就是說, 我們必須培養對「感受」的覺知==。
==選擇「感受」為觀照的對象,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因為身體 上的感受,和心理狀態息息相關。感受就像呼吸一樣,會反應出 當下的心理狀況==。任何一種心理狀態——如想法、概念、想像、 情緒、記憶、希望、或恐懼––––浮上意識表層,感受就會跟著升 每個想法、情緒、內心的變化,身體上會伴隨著一種相應的 感受出現。因此,==藉著觀察身體上的感受,我們也同時觀察了自 己的內心==
- why the author say 感受可說是心與身交會 的十字路口 ? #card
because > 身體 上的感受,和心理狀態息息相關。感受就像呼吸一樣,會反應出 當下的心理狀況
==感受可說是心與身交會 的十字路口== 它由身生起、由心 感受
- what is the point of 內觀? #card 增強心的敏銳度-> 培養出覺知,就逐漸能 夠清楚地體驗全身所有感受的實相。
感受時時刻刻都在身上發生。身、心的每一個接觸,都會 產生某種感受。每一種生化反應都會產生感受,在日常生活中, 心缺乏足夠的專注力,只能覺察到較粗重的感受。我們練習「觀 入出息」後,心就會變得敏銳,也因此而培養出覺知,就逐漸能 夠清楚地體驗全身所有感受的實相。 ^uo2e5e
在練習內觀時,我們只要去觀察 身上的感受即可。我們對全身有系統地移動注意力,先從頭到 腳,然後從腳到頭,從一端移到另一端。但在整個過程中,不要 刻意尋找或避免某種感受,而是如實地去觀察、去覺知全身所出 現的感受,無論那感受是冷、熱、輕、重、癢、悸動、緊、脹、 壓力、疼痛、刺痛、脈動、或振動等等。內觀者不追求任何特殊 的感受,只是當身體上的各種感受自然發生時,如實地去觀察 它。
剛開始練習時,可能只在身體的某些部分有感受,而其他 部分則無。這是因為覺知尚未完全開展,所以只能體驗強烈的感 受,而覺察不到較細微的部分。然而,我們再接再厲輪流專注於 身體的每一部位,觀察全身
無常、無我及苦
- what is budasim view of 身心的真相 ? #card
每一個片刻, 組成身體的次原子微粒都在生滅之中;而心理的變化也一個接一 個地出現又消失 ==除了每個當下之外,別無它物。沒有可以執著的硬核,沒有什麼 可以叫做「我」或「我所有的」。所謂的「我」只是一個不斷變 動過程的組合體罷了。== ^angn44
那就 是我們的感受變動無常。 這就是==身心的真相:變化、無常(anicca)==。在每一個片刻, 組成身體的次原子微粒都在生滅之中;而心理的變化也一個接一 個地出現又消失 ==除了每個當下之外,別無它物。沒有可以執著的硬核,沒有什麼 可以叫做「我」或「我所有的」。所謂的「我」只是一個不斷變 動過程的組合體罷了。== 我們如此努力經營的自我,只是 一個不斷變動的身心過程組合而成的幻相。一旦我們深入探索身 心,就會了解,沒有永遠不變的硬核,沒有獨立於身心過程之外 的本體,沒有任何東西能不受制於無常的定律。==只有一個無我的 現象,不受控制地改變不停。==
^ckx16l
- why 內關可以產生平等心? #card
只是冷靜地檢視感受,不起好 惡之心,不帶貪愛、瞋恨、或執著。對每個感受,都不再產生新 的習性反應,而是產生智慧與洞見:「它是無常的,一定會生起 滅去」。 ^42pood
==藉著「內觀」的練習,我們培養出覺知每個感受,並且也培 養平等心:我們不生起習性反應==,只是冷靜地檢視感受,不起好 惡之心,不帶貪愛、瞋恨、或執著。對每個感受,都不再產生新 的習性反應,而是產生智慧與洞見:「它是無常的,一定會生起 滅去」。
-
why 內觀可以平息苦? #card because 我們藉著「內觀」的修行 and 培養平等心, 放棄了貪愛、瞋恨的習慣 ^jl1p8w
-
what is the key of 解脫之道 ? #csrd
關鍵點就在於學會如何不起習性反應,如何不去製造新的 「行」 ^83s5oz
物都是變換無常的。==當我們藉著「內觀」的修行,以修慧來觀察 這個真理時,苦就止息了,因為我們已經遠離苦的起因==。也就是 說,我們已經放棄了貪愛、瞋恨的習慣。這就是解脫之道。 ==關鍵點就在於學會如何不起習性反應,如何不去製造新的 「行」==。通常感受一生起,好惡就隨之而來。如果我們缺乏覺 知,在這瞬間,習性反應就會在心中一再重現、一再增強,而成 為貪愛或瞋恨,最後化為一股強烈的情緒,支配我們的意識。我 們被那情緒所控制,無法做出任何正確的判斷。結果就做出有害 的言行,傷害自己和他人。我們為自己製造痛苦,只因為一時盲 目的反應,讓自己的現在和未來都痛苦不堪。
- why 內觀時觀照全身時必須依一定的先後次序來移動注意力? #card because > 以便能感覺身體的每一部位;不應該有任何部 位的感受是空白的 ^k4ekn3
為什麼我們觀照全身時必須依一定的先後次序來移動注意 力 因為你們正在探索身心的整體實相。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你們必 須培養一種能力,==以便能感覺身體的每一部位;不應該有任何部 位的感受是空白的==。而你們也必須發展出能觀察所有各種感受的 能力。佛陀描述這個練習方法:「在身體的每一處,只要是體內有 生命的部位,每個人都能經驗到各種感受
覺知與平等心
- what is 內觀 功力compose of #card
覺知與平等心, 覺知與平等心的強度必需相當 ^torv7t
==覺知與平等心––––這就是內觀==。若是能同時練習覺知與平 等心,就能從痛苦中解脫。假使其中一者較弱,或是缺少了,就 不可能在解脫之道上有所進展。覺知與平等心,兩者缺一不可, 就好像鳥兒需要雙翅才能飛翔、推車需要雙輪才能移動。而且, 覺知與平等心的強度必需相當
我們必須能夠覺知到整個身心最細微的本質。要達到這個 目的,僅僅專注於身心的表面現象(例如身體的動作,或是心裏 的念頭)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對全身的感受,培養覺知,並且對 這些感受,保持平等心
如果我們有覺知,卻缺乏平等心,那麼我們對各種內在感 受的覺知愈強、對感受就會愈敏銳,就愈可能起習性反應,而因 此增加痛苦。反之,如果我們有平等心,卻對自身的感受一無所 知,那麼這種平等心,只是表面上的;隱藏在心中深處的習性反 應仍持續不斷地進行
同時努力培養覺知與平等心。要對身體內發生的一 切,能保持覺知,並且不對它們生起習性反應,了解無常變化的 特性。
真正的智慧就是:==對自身本質的了悟。是透過直接體驗內 在深處的真理而得到的了悟==。這即是佛陀所說的 yatha—bhu-ta-n~a-na-dassana,「如實觀察實相,而生起的智慧」。有 了這樣的智慧,就能夠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任何一種身體上的感 受,都會讓我們生起對無常的體認;所有貪愛、瞋恨的習性反應 都止息了。我們學會如何客觀地觀察實相
過去習性反應的累積
即使我們不再累積新的習性反應,過去累積的舊有習性 反應,仍會使我們痛苦
- what is 習性反應 meaning ? #card it is the function processing of input
習性反應」(sankha-ra)這個字,可以解釋為==「形成」==
==它包含「形成的過程」,以及「所形成的東西」==。每個「習性反 應」都是最後一個步驟、是一連串心理運作過程的結果;但也可 以是第一個步驟、是新的心理運作過程的起因。每個「習性反應」 不僅被前導的心理過程所牽制、約束(制約),同時也牽制、約 束後續的心理過程。
透過對心的第二個作用––––想蘊(判別)––––的影響,習性 反應開始運作(有關「想蘊」的討論,請見第二章)。「識蘊」 (認知),基本上是不區分、不辨別的,它只是記錄已發生在身 或心上的接觸。然而,「想蘊」(判別)會生起判別,它根據過 去所累積的經驗,對任何新現象,加以評價及分類。過去的習性 反應,成了我們試圖了解新經驗的參考點;我們根據過去的盲目 習性,將新的經驗予以評斷、歸類。
根除舊習性
至於是什麼原因引起某種特殊的感受,並不重要;只要了解到, ==每個感受都是一種內在變化的顯現==
- what maintained 意識的流動 ? #card 習性反應
同樣的道理,==心需要靠活動來維持意識的流動。這個心的 活動,就是「習性反應==」。根據「十二緣起」,心識的生起,是緣於盲目的習性反應(行緣識);每一個心靈的習性反應,都是 心識流動的動力。身體在一天當中,只是每隔一段時間需要進 食;而心卻時時刻刻都需要新的刺激。若是沒有刺激,心識之流 片刻也無法繼續下去 並且不斷給自己的心,提供 新的食物。
然而,經由練習內觀,修行者學會不再起習性反應。在當 下這一刻,他不再製造「習性反應」,因此他不再給自己的心提 供新刺激。這麼一來,心識之流會發生什麼事呢?心識之流不會 立刻停止,相反地,為了讓心識之流繼續流動,過去累積的某些 習性反應,就會浮上心識的表層,舊有貪瞋的習性反應就會生 起,心識因此又可以延續到下一刻。這種貪瞋習性反應,會在身 體層面呈現,造成某一種特殊類型的次原子微粒的生起;這種次 原子微粒會使我們體驗到身體上的某種感受。==例如一個過去的瞋 恨習性生起了,它以次原子微粒的形態呈現,而使人體驗到身上 有一種不愉快的灼熱感==
每次練習內觀,==我們都會一再經歷到愉 快和不愉快的感受。以平等心觀察每一個感受,我們得以逐漸削 弱並且除去貪愛、瞋恨的習氣==
==內觀可說是一種精神的斷食==,由此清除過去的習性。我們 一生當中每個片刻,都不停地在累積盲目反應。現在,藉著保持 覺知以及平靜,我們開始在某些片刻,不再起盲目的反應、不再 累積任何習性反應。無論這些片刻是如何的短暫,都是非常強而 有力的,因為它們帶動了反向的運作過程,也就是淨化的過程
Q. 為什麼在剛開始練習「內觀」的時候,我們會體驗到不愉悅 的感受?為什麼愉悅的感受後來才出現? #card 答:內觀會先幫我們清除最粗重的不淨煩惱。當你掃地的時候,你會 先將所有的垃圾和雜物一起掃走;之後才可以掃到愈來愈細的灰 塵。內觀的練習也是如此:首先根除心中粗重的不淨煩惱,剩下 較細微的不淨煩惱。這些較細微的不淨煩惱會以愉悅的感受呈現 出來。你有可能會對這些愉悅的感受產生貪求
目標
有生就有滅 體驗這個實相是佛法的要旨。身與心僅是不斷生滅的過 程
洞察究竟的實相
-
resolution not enough
-
why 佛陀 think the 實相 is all the same thus the 平等心 ? #card because > 無論我們觀察內在的什麼,不管是血液 或骨骼、固體、液體或氣體、醜陋或美麗,只覺察到一團不能區 分的振動。==我們的區別心及給予名標終於停止下來=
佛陀並沒有否認人類(包括他自己)的形狀、顏色、口味、 氣息、苦樂、念頭和情緒的存在,他只是強調這並非究竟的實相。在一般的觀察,我們只注意到大範圍的構造,而這些構造是 由更細微的現象構成的;只注意大範圍而忽略內在細微的成份, 會讓我們只看到它們主要的差異點,然後給以區分加上標籤形成 偏見,而有了好惡––––這過程便發展成貪愛和瞋恨。為了脫離貪 瞋的習性,==我們不僅要全盤觀照,且要深觀以洞察表相之下的現 象,而這正是內觀者所要做的。==
無論我們觀察內在的什麼,不管是血液 或骨骼、固體、液體或氣體、醜陋或美麗,只覺察到一團不能區 分的振動。==我們的區別心及給予名標終於停止下來==。我們已經歷 身體內在結構的究竟實相:也就是說,不斷的變化、生起和滅 去。
要達到消融階段,==內觀者必須要培養覺知與平等心,如同 科學家增加顯微鏡的倍率,以觀察更細微的現象,培養覺知與平 等心,即有能力觀察內在更微細的實相。==
真正的快樂
- what does 佛陀曾被問及何謂真正的快樂? #card
一==是實現對家庭與社會的責任而造福他人(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淨化內心)。個人的善是無法脫離他人的善==, 最後佛陀說當面對生命的起起落落,保持心境平穩,不受動搖,沒有瞋恨不生不淨煩惱,==總是覺得安定
佛陀曾被問及何謂真正的快樂,他舉出許多產生快樂的正 當行為,這些行為才是真正的幸福。所有的幸福(喜悅)分成兩 類:一==是實現對家庭與社會的責任而造福他人(眾善奉行)==;一 是==自淨其意(淨化內心)。個人的善是無法脫離他人的善==,最後 佛陀說當面對生命的起起落落,保持心境平穩,不受動搖,沒有瞋恨不生不淨煩惱,==總是覺得安定,這就是最大的快樂==
- what is 真正的平等心 looks like ? #card thats the utltimate 不卑不亢
在個人身心的小宇宙中或外面世界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 能面對它––––沒有緊張、沒有被壓抑的貪瞋心––––而是用全然的 放鬆,發自內心深處的微笑 ==明白你是自己的主人,沒有任何事可以擊敗你,你可以微笑地接納生活中的一切––––這就是心的完全平等==
在個人身心的小宇宙中或外面世界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 能面對它––––沒有緊張、沒有被壓抑的貪瞋心––––而是用全然的 放鬆,發自內心深處的微笑。不論是面對喜歡或不喜歡、想要或 不想要的每種狀態,都沒有焦慮,==在瞭解無常後感到全然的安定==,這就是最大的喜悅。 ==明白你是自己的主人,沒有任何事可以擊敗你,你可以微 笑地接納生活中的一切––––這就是心的完全平等==,也是真正的解 脫。透過內觀的修習,當下就可以獲得這些。真正的平等心並不 是消極的疏離,不是逃避生活的困境,也不是把頭藏在沙堆裏的 人。心的真正平衡是基於對問題的全然覺知,能覺知所有層面的 實相。
- why 修習內觀 leak to 修慈 ? #card
becuase ==我們明白自己的快樂並不是建立在他人的犧牲上;給 別人快樂才會帶給自己快樂==
原先,我們總是留住自己喜好的,而把不喜歡的推給別 人,而現在==我們明白自己的快樂並不是建立在他人的犧牲上;給 別人快樂才會帶給自己快樂== 這就是修習內觀的合理總結:metta- bha-vana-(修慈)–––– 對他人生起善意。
每種情緒在身體上必會產生感 受,開始去觀察這感受。 只是去觀察這些感受並明 白:「這些感受是無常的(anicca),情緒也是無常,讓我看看它 延續多久」你會發現你砍掉了情緒的根源,它消失了
-
emothion and feeling is the two side of the same coin
-
is 情緒和感受是一樣? #card
它們是一體兩面,情緒是心理的,感受是生理的,但兩者關係密 切。事實上,心中產生情緒,身體上也會隨著有感受產生
你認為情緒和感受是一樣的嗎? 答:它們是一體兩面,情緒是心理的,感受是生理的,但兩者關係密 切。事實上,心中產生情緒,身體上也會隨著有感受產生,這是 自然的法則
- where is your heart #card
心識是否存在身體的所有原子中? 答:是!這就是為什麼情緒和相關的感受會在身體內的各處生起。如 果你觀察全身的感受,你也一定觀察到和情緒相關的感受,那你 就能脫離情緒。
生活的藝術
- why the author think 自我實現 is wrong and what is the right way ? #card because it will make one 自我意識折磨, knowing the 錯誤的自我觀念中解脫。這條解脫之路是要先明白我們所謂 的「我」,事實上是短暫的、不斷變化的現象 self actualization is the start of the imprisonment ^jqloct
==我們仍致力於追求自我實現,認為這是快樂之道。若想以別 種方式來生活,反而顯得不自然或甚至覺得有危險。 但任何經歷過自我意識折磨的人,都知道那是多麼大的痛 苦。一旦我們局限於欲望、恐懼、身份,我們就被限制在狹隘的 自我監牢中與世界隔絕而與生活脫節。從自我的妄念中甦醒,才 是真正的脫離束縛==,使我們走向世界,對生命開放、對別人開 放,找到真正的實現。我們並不需要自我否定或自我壓抑,而是 要從錯誤的自我觀念中解脫。這條解脫之路是要先明白我們所謂 的「我」,事實上是短暫的、不斷變化的現象
==內觀是獲得這種洞見的方法,未曾體證過身心變化無常的 人,必會落入自我主義的圈套中,而招致痛苦。一旦「恒常不變」 的錯覺粉碎後,「我」的錯覺自然就會消失,痛苦也會消失無蹤==。 對內觀者而言,體認自我與外在世界生滅的本質,用以打開解脫 之門的鑰匙,就是「無常」
- how 八聖道 work together #card
因此,八聖道的第一步就是正見與正思惟。我們必須正視 問題並決定要解決它,這時才有可能去練習。我們開始在道德上 實行此正道,遵照戒律來端正我們的行為。藉由專注力的訓練開 始訓練心,靠察覺呼吸來培養定力,靠觀察全身的感受,培養解 脫習性的修慧。
- why budhaa think 持續觀察呼吸和感受,我們很容易從負面情緒中解脫? #card breathing is 金絲雀 because 佛陀發現到無論何時 心裡生起情緒反應,在身體層面會有兩種變化,一個非常明顯, 就是呼吸會變得有粗些;另一變化則比較細微,是生化方面的反 應:身上會產生感受,這樣我們可以利用呼吸和感受的 變化作為警示,在負面習性反應聚集到危險強度之前提醒我們
但是,經由從觀察身心的究竟實相,佛陀發現到無論何時 心裡生起情緒反應,在身體層面會有兩種變化,一個非常明顯, 就是呼吸會變得有粗些;另一變化則比較細微,是生化方面的反 應:身上會產生感受。經由正確的訓練之後,一般人可以很容易 培養出觀察呼吸和感受的能力。這樣我們可以利用呼吸和感受的 變化作為警示,在負面習性反應聚集到危險強度之前提醒我們。 如果我們可以持續觀察呼吸和感受,我們很容易從負面情緒中解 脫。